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了伤寒(图1)。1886年肥达(Widal)发明用凝集反应亦称为肥达氏试验诊断本病。相信学过医的人都会记得肥达氏试验是用来诊断伤寒的。原因是不知何人竟然将Widal君起了这么一个似乎不大雅的中文名字。记得当时学到肥达氏试验时就觉得这位仁兄的名字怪怪的,就会联想,他是否是位大胖子呢?看来,有时一个怪名字是会令人终生难忘的。大家可能都没有见过肥达君的样貌,幸好,法国为他发行了邮票(图2),相信大家看过此君的肖像后对其印象会更深刻。说到伤寒自然会提到伤寒玛丽。伤寒玛丽原名叫玛丽·马伦,是纽约城著名的伤寒带菌者,她经常当厨师,从而直接传播了51例伤寒,造成3人死亡,间接由她传播的病例不计其数。她曾被证实是伤寒的传染源,随即被强制隔离。释放后,她又违反卫生部门“不得再从事与食物接触的工作”的规定,又再当上厨师,再次引起伤寒流行。最后在隔离中心渡过余年。
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巴尔通氏体)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Ricketts)是首先发现落基山斑点热与鼠型斑疹伤寒病原体的科学家。1906年,落基山爆发斑点热,他在患者的血液中与传播媒介安德逊氏革蜱的体中均发现状小体,这是最早发现的立克次氏体。1910年,他应邀到墨西哥研究流行性斑疹伤寒,他从患者的血液与吸过病人血的虱体中找到与落基山斑点热相象的状小体。他通过交叉免疫试验区分了这两种疾病。在研究过程中,他也因感染该病原体而去世。为纪念他,落基山班点热与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所在的属被名为立克次氏体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虱传斑疹伤寒发生过大流行,病死率常高达50--70%,有150,000个士兵死于该病,当时被称为战壕热。1909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尼科尔证实体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这样就能通过灭虱等流行病学措施来预防该病,尼科尔因此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图3)。后来尼科尔又证明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图4)。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症状相似,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二战期间,通过疫苗接种(图5)和用DDT灭虱,使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军队的发病大大地降低。
今天,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一些高原寒冷山区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较高,仍是WHO流行病监测计划中的一种疾病。